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一步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薛福康
巴以领导人阿拉法特和内塔尼亚胡在克林顿总统的斡旋下,经过将近9天的艰苦会谈,终于在美国东部时间23日凌晨完成了签署一项临时协议的谈判,这是朝着中东实现持久和平迈出的关键一步。 这次会谈的目标是就美国提出的方案进行谈判,突破19个月的僵局,达成一项临时协定,为最终落实奥斯陆协议铺平道路,美国最初打算在72个小时内化解僵局,但实际情况显然比预想的要困难得多。 巴以双方都是在国内政治意见分歧的情况下参加这次会谈的,会谈期间又发生了哈马斯组织在以色列南部城市用手榴弹袭击公共汽车站的事件,使谈判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正在美国治疗癌症,身体十分虚弱的约旦国王侯赛因也被请来协助调解。克林顿在此期间更是将其当成头等大事,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巴以谈判上面,包括取消原定赴加利福尼亚为民主党候选人筹款的计划,亲自与两名领导人密集磋商,乃至敲定具体协议细节等。 但是,虽然会谈充满困难,但天下大势决定了无论巴以美哪一方,都有着争取会谈成功的迫切需要。 对美国来说,早日实现中东和平,有利于它的全球战略,稳定二十一世纪的能源供应,并可在打击恐怖主义等紧迫的安全问题上得到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支持。对深受莱温斯基案困扰的克林顿来说,近来接连在预算案中争取到教育拨款,农业资助;外交上又在科索沃得了分,现在再在中东问题上取得突破,显示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将可以影响到众议院即将举行的弹劾调查以及民主党在中期选举的结果,对他在第二任期内的政绩,乃至名留青史都有很大助益。 内塔尼亚胡在竞选时是反对奥斯陆协议的,他想在这次会谈中为以色列争取到更多的安全保障,满足政府中右翼强硬派和定居点居民的要求。内氏在来华盛顿之前任命沙龙为新的外交部长,显示他想把右翼拉上和平进程之舟。以色列媒体最近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2%的以色列人希望达成协议。所以谈判成功了,将导致结束已持续了几十年的流血冲突,内氏回去就是英雄,如果他失败了,那么当明年巴勒斯坦宣布立国的时候,以色列很可能在国际上受到孤立,面对一场危机。 对阿拉法特来说,谈判失败也不是好事。迄今为止,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两岸土地勉强算是在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的管辖范围内,只有3%是完全在巴方的管治之下,这次会谈是巴方再得到一部分西岸土地的最好机会,而且可以在加沙开设机场和港口,为发展经济创造条件。 在这种形势下,尽管双方为达成协议而必须作出让步,而让步又必然招致各自内部极端派的反对,但结束冲突,走向和平毕竟是大多数人的愿望,是挡不住的历史进程。中东和平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这项协议的实施也不会一帆风顺,但它无疑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关键一步,是最符合巴以美三方根本利益的结局。 (本报华盛顿10月23日电)